你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咨詢師?
早些年,我的求助者來源大體上有這么幾種:廣告牌、114查詢、網站等,他們都是費力尋找或偶然發現那里有個心理咨詢室。如今的來訪者大都來源于口口相傳,還有網絡上我們的文章。有來訪這樣告訴我,我不知道該怎么選擇我的咨詢師,我是看著你們的文章來的,覺得這樣靠譜些,還有就是聽了別人的介紹才會覺得這樣可以更踏實些。隨著心理咨詢越來越被人們需要,可以做心理咨詢的地方也越來越多:醫院、學校、社區、咨詢機構、甚至單位的EAP小屋等等,人們對于去哪里做心理咨詢,以及選擇什么樣的心理咨詢師也變得認真起來,多了反而不知道怎么選。到底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心理咨詢師呢?這里也有很多誤區。我需要按照國家精神衛生法的規定和原則并根據我遇到的來訪者的情況和經驗,作些澄清與解釋?;蛟S,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心理咨詢這個行當,還有心理醫生這個行業是如何分類的?
家長說:我看這孩子有點問題,給孩子找個心理醫生吧?這里指的是什么了?
廣義的心理醫生,指的是一切運用心理學的原理與方法幫助人們解決心理上的煩惱和痛苦,符合這種職能的都叫心理醫生,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心理輔導員、心理保健師、社工師等等。狹義的心理醫生專指的是醫院做心理治療又有處方權的醫生們。按照狹義的分類我們把精神科醫生,稱作可以開藥的醫生,他們可以看任何心理與精神上的問題,包括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然而事實上,畢竟他們的時間有限,門診的病人排都排不過來,術業有專攻,他們往往最擅長的還是用藥,通常醫院的精神科醫生,并不做心理治療,他們仍叫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是指在醫療機構里專門針對心理疾病做心理治療的人員,他們的工作對象往往是心理疾病以上較重的病人,他們不一定是有處方權的醫生,他們的職稱叫心理治療師,但需是在醫療機構工作;心理咨詢師則針對的是有一般心理問題或嚴重心理問題的人員,這部分人針對的恰恰是廣泛的社會人群,比如青少年成長問題、學習問題、婚姻情感問題、焦慮、抑郁情緒問題,心理咨詢師大都在分布在這種社會上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里,這也是從業者最多的地方。世界上最適宜心理咨詢的地方就是這種咨詢機構,彼因環境相對隱秘、保密性強,不會引人注目,相對安全。也是弗洛伊德與榮格等人所采取的最常用的咨詢形式,即心理咨詢工作室或咨詢機構(注意他們的工作對象是心理問題,而不是心理疾?。?,雖然弗洛伊德與榮格早年他們都是精神科大夫,但后來他們都設有自己的心理咨詢工作室;還有一部分學校的心理咨詢師或者叫心理輔導員,他們所負責的是學生群體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了解,進行篩查或消除危機,他們也會做一些心理咨詢,但主要職責是保持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環境的穩定性,遇到嚴重的,他們就會轉介出去;還有一些社工或社區的心理工作者,他們承擔一些簡單的心理輔導工作,相對來說,可能淺顯些。
以上每個群體所承擔的職責與責任各不相同,根據心理問題的性質與輕重度不同,社會分工不同,構成了我們國家的心理健康服務網。這是為了我們整個社會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能夠得到相應的有針對性的專業服務而設置的。
如果你無法分清你或你的孩子到底是屬于精神問題,還是心理問題,也分不清是心理疾病、還是普通心理問題,則應該先就輕、后就重,先選擇去心理咨詢機構,如果經他們的評估,問題是重的,則他們會向醫院轉介,他們認為需要用藥,則會建議你去用藥,醫院相對來說,是解決重一點問題的。不要擔心咨詢機構他們為了經濟利益留住你們,因為有精神衛生法,他們首先是要按照法律與職業守則工作的。
心理咨詢機構往往是來訪者的******道大門。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
那么,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咨詢師是自己合適的呢?
觀點一:首先是專業有經驗的,這大體沒錯,但并非絕對。
專業指的是既有理論基礎又有臨床實踐,經驗往往是指實際工作年限的長久。
總的來說:人的心靈深似海,心理咨詢師的一生如同中醫大夫一樣,需要工匠精神,心理咨詢需要一生的學習與摸索,專業與經驗是必須的,靠近人性才是******的提升。大學教授或許適合作心理學的講解,但他們不一定具備實戰經驗,但只要你愿意相信,有時也會有幫助。精神科的醫生幾張處方就可以讓來訪者情緒平復,有時也是需要的,那是必要時的支持,藥物可以幫助來訪早一些獲得穩定感。
如果你的問題不復雜、時間并不長,或許,新手咨詢師就可以搞定。因為心理咨詢還取決于一個關系要素,一個好的咨訪關系,那怕就是經驗不足的咨詢師,只要他能夠對你無條件關注,提供抱持性的環境,多少是有幫助的。所以,即便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專業咨詢師,來訪者不喜歡,或者非常排斥,咨詢效果也是打折扣的。當然,真正成熟的經過很長時間修煉的咨詢師他所透出的人格氣質,也很少會讓來訪者排斥。好的咨訪關系是治療的前提,但這也是雙方的,除了咨詢師之外,來訪者的性格也很重要,有的來訪者過于追求完美,對人慣于挑剔,也很難一下子選擇到自己合適的咨詢師。
觀點二:有沒有可以精準對接我問題的咨詢師,答案是:一下子很難找。
在臨床咨詢的過程中,我們對來訪者的問題了解是逐步展開的,一開始來訪顯現的問題可能只是情緒問題,慢慢發現的是人格成長的問題;開始是孩子的問題,慢慢發現的是家庭問題,隨著問題的展開,也許我們會分類處理,一個人可能做孩子,另一個人做家長咨詢,或者做家庭治療或團體治療。完全是根據需要,而非一開始就精準對接,通常要在初始訪談6次以后,才會對來訪者的問題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如果遇到一個被動的防御很強的來訪,甚至一年以后才爆出關鍵問題。雖然沒有一下子就遇到一個精準對接的咨詢師,但每一個咨詢師都有他擅長的方向,相對來說,選擇一個對自己問題的方向有一定經驗的咨詢師還是可以找得到的。
觀點三:每個咨詢師的風格不同,你的體驗會不同,但體驗只是開始。
有的咨詢師以溫柔抱持的母性風格為主,有的是以父性原則為主,概因他們的流派特點不一樣,呈現的風格不一樣,一般而言,成熟的咨詢師是雌雄同體的,既有母性特征,又有父性特征。不帶誘惑的深情與毫無敵意的拒絕當然是咨詢師的境界。對來訪者的風格體驗,或是否有好感,不僅跟咨詢師有關,有時也會與來訪者成長的需求或投射有關。
總之,給自己選擇合適的咨詢師,大的原則是:專職、專業有經驗的;大的方向是:擅長處理自己這方面問題的;第三是:關系的體驗不差;第四:咨詢的風格可接受。通常我們要在一定的時間長度內看你的咨詢師。而不是憑短暫的一、二句話或******次印象,如果******印象很差,當然你可以重新選擇,但有時你不喜歡的,恰可能是你最適合的。
咨詢師這個職業需要他用情、用心、用腦,全身心投注,對你的問題及對你這個人感興趣,或許就是個不差的咨詢師,允許自己去體驗自己的咨詢師,信任并跟隨,或許最終的結果是自己意想不到的。
2022.2.3
|